既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实践赚经验——关于就业见习的全面解读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23毕业季,你找到工作了吗?你是否对未来职业规划尚不明确?还未做好正式进入职场准备?找工作焦虑、迷茫、不知所措?不妨参加就业见习,先开启一段职场初体验。
就业见习是什么?与实习有哪些区别?
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就业见习还可以是毕业生走向职场的一个过渡期,通过到单位见习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毕业焦虑心理,增强社会适应性,建立自己的择业观;另一方面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增强理论实践能力,激发自我潜能,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
2009年起,就业见习相关政策已实施10余年。根据今年人社部等十部门发布的通知,2023年全年将继续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就业见习岗位主要包括科研类、技术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其中科研类岗位由承担科技项目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发,管理类岗位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发。制造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技工院校承担,开发技术技能类见习岗位。社会服务类岗位则来自城乡社区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基层服务平台和各类社会组织。
就业见习主要面向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报名条件需为当地户籍、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另外还需符合见习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要求。各省市针对就业见习人员报名条件规定有差别,准备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一定要提前了解所在省市关于就业见习报名条件以及见习期限的具体规定。
有些省市符合条件的高校在校生、留学回国毕业生等也可以报名参加。如天津市规定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学年的全日制在校生(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至毕业当年6月30日)可以利用暑期时间参加见习。山西省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就业见习。上海市不仅高校在校生可以参加就业见习(毕业学年的学生原则上应在毕业前完成见习。),还将未就业人员的年龄限制条件扩大至35岁,上海市户籍16至35周岁符合条件的未就业人员都可以申请参加就业见习。
就业见习期限一般在3-12个月,由见习双方自行约定,自签订《就业见习协议书》之日起至见习期满之日止,从各省市区规定来看,见习期限均不超过12个月。部分省市明确了就业见习期限范围,如北京市、上海市就业见习期限为1-12个月,辽宁省规定学年见习生见习期为3个月,重庆市、湖北省见习期限则为1-6个月,新疆就业见习时间累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等。
实习和见习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的就业形式。与就业见习面向的对象不同,实习的对象一般是未毕业的高校学生,有很多大二、大三的同学选择在暑假和寒假参加企业的实习,具体实习的时间一般没有限制,由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商定,实习的内容一般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大部分为在校生自发实习。相比见习岗位来自政府审批的就业见习基地相关单位,实习可选的企业范围相对较广。实习期间,在校生尚不具备劳动者的特定身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无法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为实习生发放工资,是否有带教人员也由企业自行决定。这一点与就业见习对薪资待遇、带教人员的明确规定有明显区别。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实习与见习都是能够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增强的实践活动,能够让自己在毕业之前多感受不一样的职业环境、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想要选择的职业方向,更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使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书本所学知识。
就业见习人员享有哪些政策保障?见习工作中应注意什么?
按规定,见习人员可以按月获得见习单位发放的基本生活补助,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一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具体可以通过各地官方平台发布的申领方法进行补贴申领。
全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3年7月1日)
在参加就业见习前,要注意辨别见习基地真假,选择符合当地人社部门规定的见习单位。各地面向多种类型的企业招募就业见习岗位,经过人社部门审核、复核、公示等环节评选出合规的就业见习基地,经认定后的就业见习单位享有就业见习补贴、税费支持、保障激励等方面优惠政策。毕业生在选择时,要从各地官方发布平台查询就业见习招募信息。对于就业见习相关管理部门未公示的单位,要警惕招聘陷阱。
见习期内见习人员与见习基地不建立劳动关系,因此“就业见习”不是试用期,也不是正式就业,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只签见习协议。一般双方签订的见习协议会明确见习岗位、见习期限、见习生活费、见习地点、月度出勤计划和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因此,在签订见习协议时,应注意见习期限是否符合当地的规定,注意见习补贴是否符合当地的规定,以及单位是否购买保险。
见习期结束后,毕业生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才签定劳动合同。因此,在见习期即将届满时,见习人员需要与单位沟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如果见习期满,毕业生未被录用,还可以继续享受就业指导与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后,还可按规定参照应届毕业生享受有关政策。
虚假就业见习骗取见习补贴行为将被依法追责,建议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诚信求职,不要跨越法律红线,同时也要警惕就业见习基地违法行径。任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提供虚假材料、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就业培训资金的行为都可能构成犯罪,欺诈骗取就业培训资金达到五千元就将获罪入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及《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见习期如何维权?
根据要求,见习人员不能在同一个基地重复见习,每名见习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见习补贴。见习单位一般会为见习人员办理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免费办理人事代理。参加就业见习期间,毕业生要提高警惕,保留好协议、银行转账记录、工作记录等材料,以防止受到损伤时却无法维权。如果发生意外事故,见习人员出险后应第一时间应报告见习管理机构及见习基地,向保险公司报案。在报案后,见习人员配合见习管理机构及见习基地填写证明材料供保险公司核实,同时保留好医疗治疗及费用凭证供理赔使用,结案后按理赔金额领取赔偿。
见习期,见习单位和见习人员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见习人员应遵守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见习单位也应履行协议规定。如遇到见习单位存在违反协议规定或侵权行为的,见习人员可以解除协议,并向当地人社部门反映或举报。如根据山西省就业见习管理规定,见习单位有以下行为,见习人员可提前解除见习协议,并向当地人社部门反映或举报:一是未按时足额支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的;二是未按照协议提供见习岗位或见习条件的;三是安排见习人员从事有毒有害或有安全隐患工作的;四是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见习人员见习的;五是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见习人员人身安全的。
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管理辖区内的就业见习工作,会定期对就业见习单位进行检查及评估和监督。有些地区还会对已通过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如上海市针对就业见习基地存在以下情况:1.被学员投诉经常超时加班的;2.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过大的;3.存在违法违规违约的其他情形。督促其限期整改,停止招录见习学员。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关管理部门,参加见习的毕业生如遇到维权难题,可以向管理部门申请援助。
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形势下,毕业生更应脚踏实地,从就业见习开始,迈向职场的一小步,有可能是成就职业生涯的一大步。所以,向前看吧,祝每位毕业生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