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


创业成为许多青年的自觉选择创业保持率与创业时间呈现U型关系

记者:我国青年群体创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陈云:5年前,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升级,推动了青年创业热潮。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近几年青年创业者的规模在持续扩大,占比不断提高。创业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的一种自觉选择。

认识青年群体创业的状况,一方面应看到青年群体创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大部分青年具有自我发展型或机会发展型的创业动机,创业的热情较高,大部分为初次创业,比较缺乏工作经历和社会历练,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资金积累等,创业项目的行业分布集中在创业门槛较低、固定投资少的互联网批发零售和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青年创业者中包括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农村“两后生”等不同群体,他们在学历、自身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创业活动也存在很多差异。

记者:青年群体创业的成功率如何?

陈云:统计创业的成功率需要明确统计的对象,是看创业者的整个创业历程,还是看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从整个创业历程来看,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统计方法;从具体的创业项目来看,存在一个所谓的“死亡曲线”或者说“成长曲线”。大致而言,70%左右的创业项目能够维持1-2年;50%左右的创业项目能够维持3年;30%左右的创业项目能够维持5年。过了5年后,已经经历了市场检验的项目,存活率更高。也有研究显示,创业成功率大约遵行三三制原则,即三年减少1/3,最后存活1/3。总体来说,创业保持率与创业时间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关系。

正确认识创业成败重点关注青年创业面临的困难

记者:青年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为什么仍有人选择创业?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创业的成败?

陈云:青年群体选择创业具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从客观方面看,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适合创新创业的发展时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和金融服务等的发展,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连接更加频繁和便捷,产业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体制和环境越来越开放,青年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越来越多;从主观方面看,目前的青年一代是从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愿意选择传统的就业方式,更愿意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当然,还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人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出于生存需要,不得不从事创业活动。

对于创业的成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首先,创业本身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内在激励机制,因此要看到创业成功的回报是激励创业活动的根本原因。其次,要明确评价创业成败的标准。如前所述,创业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只看一个创业项目的成败。创业是一项长跑运动,不能用短跑的思维来看得失,很多创业者经历一次创业项目失败后,还会选择二次创业,甚至三次创业,前面失败的经历为后面创业成功积累了经验。另外,青年人经过创业的历练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眼界和格局也都有所提升,这种收获是无法量化的。即便其以后不再创业,重新选择就业,职业发展也具有其他人员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最后,评价创业项目的成败要与创业者本身的动机和目标相结合,成为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是一种成功,一个街铺小店做好了也是一种成功。

记者:青年群体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陈云: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青年群体创业成功的因素,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创业经验较为缺乏。经验不足导致青年创业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跟风创业”“激情创业”现象较多,创业项目行业集中、同质性高。有的项目缺乏基本的前期准备和条件,甚至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往往导致项目失败。

二是核心能力存在短板。青年创业者管理和经营创业项目的核心能力比较欠缺,比如在市场感知和机会把握方面,在技术、人才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在成本管理和利润创造的财务控制方面,在生产和服务流程管理方面,等等。青年创业者核心业务能力不足,导致经营不善,影响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从外部环境和条件方面看,还有一些不利于鼓励和促进青年创业的问题,比如金融支持不足、行业行政垄断、政策门槛高、税费成本过高、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等。在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创业土壤等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选择创业项目避免盲目跟风返乡创业应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

记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网、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社会重要的发展域,您如何看待青年群体在这些领域的业机会?

陈云:技术的进步会带来新产业、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会创造量的创新创业机会,青年创业要善于捕捉这种机会。但需要注意的,青年人选择创业项目时一定要考虑自身禀赋和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要充分考虑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门槛较高,不是每一位创业者都适合投身其中,盲目跟风进入一个新行业,要面临很高的风险。火车头只有一个,但火车厢有一串。青年创业者可以考虑选择与核心技术相关的周边和关联项目。

实际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传统行业也在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生产和经营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每个行业都存在创业的机会,不一定非要选择最新兴、最前沿的领域。创业者完全可以立足自身领域,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来改变营销模式和提升产品质量,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青年返乡创业这一现象?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具有怎样的意义?

陈云:总体而言,农村存在许多创业机会。从大的角度来说,在乡村振兴、产业转移、资本下乡、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乡镇会孕育出新的产业。在产业的带动下,与产业相配套的领域会产生创业机会。从小的角度来说,农村创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交通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很多农村地区有自身的特色资源,比如乡村旅游、工艺品制作、特色农产品生产、田园养老等。

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都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在大城市读书、打拼的乡村青年,他们选择返乡创业,可以把理念、资金和技术带到乡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项目可以吸纳当地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青年返乡创业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应注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相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地方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创业环境,落实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改善地方治理,解决青年返乡创业的水土不服等问题。

提升创业者素质和能力加强政策的普惠性和针对性

记者:下一步,政府在帮扶青年创业方面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陈云:在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进一步激发青年创业热情,提升青年创业质量方面,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举措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一是应提升青年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工作。政府应整合教育、人社和其他部门及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覆盖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全过程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让青年创业者能在学中干、干中学,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提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

二是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加强政策激励。政府有关部门应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尤其是改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优化青年创业活动的微生态环境,加强创业政策普惠性,提升针对性,提高政策激励的精准性,按不同对象、不同项目内容以及不同创业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政策支持和创业服务。

三是补齐要素短板,加大金融扶持青年创业力度,加强各级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各类要素和服务便利。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青年创业者选择项目时与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是加强有利于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优化有利于青年创业的文化和舆论环境,营造尊重创业、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激励创业的政策体系和风险救济保障机制,引导青年创业者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

编辑:骆驼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