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济济 听他们一路走来的苦辣悲喜


也许,每个小男孩都曾经有一个造飞机的梦,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李京阳从小也有这样一个梦想,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他展示了自己团队打造的“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并不无风趣地说:“我来自一个小城市,小时候老看天上的飞机,就跟父母说想坐飞机,但飞机票又很贵,买不起可以造嘛,于是就造飞机了。”

在今年的大赛中,像李京阳这样的青年创客有很多,他们执着又有干劲儿,品尝着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们增长了智慧才干,锤炼了意志品质。日前,本届大赛已圆满落幕,可青年创客们的故事依旧熠熠发光,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保持乐观”

“在创业中,有四个字比较重要,那就是‘保持乐观’!”获得总冠军后的李京阳这样说。提到“乐观”,取得亚军的浙江大学易昊翔仿佛更有发言权。在三强争夺赛的路演环节中,他轻松幽默的风格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从事全脑智能行业的他时不时拿自己这个“90后”的发际线开玩笑,“创业很苦,生活再不嘻哈一点,怎么能行?”

与其说是保持乐观,不如说是耐得住寂寞,吃得住苦。从事尖端科技的研发,个中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李京阳用了四年时间突破了技术瓶颈,那几年,团队五位博士赤膊上阵,光着膀子干活是经常的事,泥瓦工匠都是他们干过的工种,哪怕腿受伤缠着绷带,李京阳也“轻伤不下火线”,依然坚持坐在电脑旁工作。虽然过程相当艰苦,但当直升机起飞的那一瞬间,整个团队都非常激动。“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我们团队所有人都已经成家了,但是,我们总与家人聚少离多。我想对大学生们说一句,创新是必要的,创业需慎重斟酌,这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所有的成就都包含着汗水和泪水。”李京阳更是化用汪国真的诗句说,在创业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作为典型的本科生创业,易昊翔将现在总结为整个人生中最适合创业的年龄段,他说:“现在恰恰是人生压力最小的时候,父母健康,不需过多担心,自己还没有结婚生子。哪怕失败了,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有人问,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吗?易昊翔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我也很年轻,那就试试吧。”为了这个“试试”,易昊翔训练了自己各方面能力,专门学习了财务、人事、经营管理甚至沟通技巧,而这些都是在学校里不可能学到的。“这些都是创业后不得不学,逼着把自己学成整个公司在这方面最优秀的人,因为CEO是整个企业的天花板。”

来自贵州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蔡君坦言,现在创业赶上了好时机,学校提供了一些技术指导,社会也提供政策支持。这个从大学社团成长起来的BIM技术创业项目现在才刚刚发展两年,但提到最苦最难的时刻,蔡君回忆说,2017年底公司六个创始人面临各方面压力,人走了一大半,心里倍感压力。随着公司运行走上正轨,蔡君的心态也越来越好,刚刚走下赛场的她看起来非常自信,她说:“我们此行来参赛,就是希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去进行改进,另外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能有新鲜血液加入我们,大家共同怀着一份期待和梦想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有想法,更有担当

“很多人问我,你们公司为什么叫‘NOLO’,其实它取自单词‘technology’中间的四个字母,寓意是以科技为核心。在5G+VR领域,我们要做更多底层技术的创新。”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张道宁在比赛现场说道。

在创业的赛场上,大学生们拼的是前沿技术,拼的是独特创意。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特意强调,本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项目数量超预期,很多项目都已经进入行业发展的“无人区”,或者是行业领跑者。

“要求一个人既能文又能武,这是很难的。”李京阳说,“传统的直升机设计是主旋翼不能耦合,既提供升力,又提供推力,我们这个是突破常规,采用交叉双旋翼提供升力,采用复合推力尾桨提供推力,两项功能解耦,得到最大限度释放。”

创新成果来源于创新思想,新的构型就要有新的算法,不过这都没有难倒李京阳。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这架既有载重又有速度的直升机腾飞而起,让整个团队都兴奋起来,“把技术应用于产品,这是工科生的‘使命’。”李京阳说。

除了技术革新的“使命”,赛场上的大学生们还肩负着另一份使命担当。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评委郭羽讲述了带给他点点滴滴的感动。

“这无疑是一堂最温暖的思政课。我没想到大学生的公益创新能力有如此大的想象力。”郭羽说。他介绍,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光明影院”项目中,同学们用自己学到的传媒知识,把普通电影变成了盲人可以观看的电影,将没有对白的过渡部分配以精炼的语言,让盲人借助声音去理解感受。目前,在这个项目中,至少有3000多位盲人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张电影票,两年时间里,团队制作了170多部无障碍电影,为盲人朋友带去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做一个公益项目很难,持续多年做下去更是难上加难。温州医科大学“川藏青光明行”用六年多时间,帮助几十万边疆地区人民进行眼科科普并让部分患者重获光明。该团队负责人当年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还只是大学四年级的本科生,如今却已是一位三十岁的博士了,但她依然每年坚持去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原,用自己的所学为藏族同胞解决眼疾问题。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小猪豪豪”项目负责人何永群是一位来自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云南怒江的创业大学生,在养猪的五年中,她甚至睡过猪圈,只为能够带着豪猪走出大山,为当地脱贫带来机遇。何永群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和我一样,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边疆创业。”

作为国际赛道的冠军团队,由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7名青年学子共同组成的国际团队“iHe@r”能被评委认可,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科技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多的是因为社会价值。团队负责人Mustafa Khalid说:“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搜集使用者的身体信号,将身体信号转换为语音信号,然后用语音信号下达指令。我们希望给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信心,让他们有勇气、有信心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春风化雨 师者声音

在赛场上,闪现着青春活力的是大学生创客,而幕后,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在默默关注着他们,为他们加油打气。他们是指导教师,是一个团队的主心骨。

刚刚结束比赛,来自高教主赛道的中国医科大学“肽诺平——新型肿瘤治疗性多肽类药物”项目团队在场外合影留念,还没有完全从紧张心情中平复的他们实时关注着成绩排名。与成绩相比,指导教师魏敏杰更希望学生们通过参加比赛的经历获得一份成长。

这是一支成立了十年的科研团队,2018年还获得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称号,十年团队接力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本科生以创新创业实训小组的形式进课题组,学习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之后又有一部分本科生再读我们的硕士、博士。”魏敏杰介绍,“参与这个项目的第一个博士现在都已经是副教授了。”

作为团队的主心骨,十五年前,留学芝加哥大学的魏敏杰教授放弃了美国优渥的待遇与职位,放弃美国永久居住的绿卡毅然回国,率领团队艰难创业、勤奋进取,致力于研发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魏敏杰说:“我的牵挂是学生。之所以回到母校,坚守沈阳,是源自一种情怀,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责任。”她表示,在大学当教师,具备的责任是双重的,一是教书育人,一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没有科技创新,大学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而没有认真的教育教学,又不能引导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所以,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是我们的双肩挑责任。”今年是她带领团队第一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研发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相关领域人士多关注了解,甚至加入进来共同合作,顺利解决新药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难点,她期待最终能在家乡辽宁实现转化。

胡冠宇是海南师范大学“结构卫士——大型工业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系统”项目的指导教师,谈起这个项目,他介绍,仅算法研发就已经用了十几年。

四年前组成团队,三年前实现最终落地,这支团队已经参加过三届大赛了,今年从省赛挺进总决赛,最终取得银奖。胡冠宇感慨,这几年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办赛规模越来越大了,选手实力越来越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过之前的参赛经验以及项目后续的实际落地,团队对市场调研、商业模式逐步进行了深化和完善,现在已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胡冠宇比较看重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包括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技术只是一方面”。项目团队成员陈媛是胡冠宇指导的本科生,现已在火箭军工程大学读研究生,谈起这次比赛,她感觉自己确实成长了许多,“在心态方面成熟了很多,以前参加比赛就会特别紧张、浮躁,但现在能控制住自己,懂得放松。”今年22岁的她说,“我们的项目是用来保障大型工业结构的,虽然它并不是特别接地气,但是我觉得它意义非常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大赛还新增了面向高中生的萌芽版块。“便携式脊柱形态检测装置”“基于人工智能声音识别的亲喂母乳摄入量的测定方法开发”“乒乓球收集器”等等,在中学生的“赛场”上,稚嫩又自信的他们带给了人们诸多惊喜。来自杭州高级中学的高三学生叶于诚就设计了一款新颖的家用除菌液生成和雾化一体机,还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敢闯会创”的萌芽自然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启蒙。谈起五年级就开始探索着做科学实验的儿子,父亲叶军献鼓励他从小处入手、从生活入手,他说:“作为父母,我们主要是支持、引导。之前孩子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时,要在区、市、省逐级比赛,竞争很激烈,每次都是他自己单独面试答辩。这些都是他成长路上的锻炼,能够培养他的坚韧品格,打开他的思路。”(陈梦谣)

编辑:骆驼雨